一台电脑最重要的是什么?当然是数据!硬盘才几个钱,里面的东西可是无价宝。 找一个合适的备份软件一直就在日程中,但是一直以来用着D版软件。Windows 10本身也有映像备份和文件备份,但系统映像备份不能选择压缩,弄出来的文件巨大,而且保存多个版本比较难。它最大的好处,是生成的文件是vhd格式,可以直接在系统中挂载为磁盘,当然,如果你这么做,很大机率就不能再用它恢复了……文件备份方面,文件历史记录很好用,但是对于比如说单反照片库之类,感觉不是很适合。
Win10,1块SSD+3块硬盘。近期试用了几种解决方案。 一个是用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(iRST),其中又包括RAID 5阵列、用SSD给阵列加速这些方法。 iRST RAID5用起来还行。但是有个问题,就是写入性能有个悬崖。我的NAS用的是debian Linux,用mdadm做了个RAID5,写入可以长时间保持在100M/s以上,几乎是塞满千兆网的速度。 然而用iRST的RAID5,很明显的会在写入了几个G以后突然掉速。 于是现在很小众地在用Storage Spaces。 Simple:用于类RAID0,快速读写; Two-way Mirror:用于类RAID1,1:1冗余。 Parity:用于类RAID5,但是写入性能很残废,开始能冲一下,然后就完蛋了。当然你可以用一些手段“优化”一下,但是我试过设置电源模式、设置Cache,都不能提升持续写入能力。 Simple模式正常来说是没有RAID0效果的,要用Powershell新建这个Virtual Disk,命令中要写Columns的数量,要分散在几块盘上就几个Columns,速度很快。
折腾一整晚,开启不了,始终是灰色的。 各种搜索,得到结论: 只有Server版的Windows才可以新建软Raid-5卷! 那个菜单项是忽悠人的。 Storage Spaces里的奇偶校验卷类似于软件Raid-5,但是写入性能极差。
硬盘白菜价的今天,搞个阵列似乎经济上并不是什么难事。但容量一大,存储方案的选择就让人头疼。之前在什么值得买上写的帖子,这方面争议也不少。干脆把我所知道的关于存储的资料全部整理一下。 一、文件系统 Windows: FAT:16位,每个分区最大2G,所以就不用说了。 FAT32:32位,无配额,无权限,无日志,单文件最大4G,半淘汰(有的XP狂热份子还在用)。 exFAT:专供大容量U盘等使用闪存的移动设备用的格式,相当于FAT64。 NTFS:Win2000以上用的标准格式,有配额、有权限、日志系统,都有,支持动态磁盘。 ReFS:Win Server 2012以上支持的一种文件系统(Win8以上的非服务器windows支持存储,不支持引导),具体是什么个情况我也没搞太清楚,大致是在NTFS上继承和简化了一些功能,同时增加了COW模型(新的文件系统似乎都强调这个),增加了一些特性。 Linux: Linux下面的文件系统多如牛毛。 ext:淘汰 ext2:半淘汰 ext3:主力快淘汰了 ext4:主力,不过经常被说成升级到btrfs前的过渡品 Btrfs:被认为是Linux上的ZFS,吹的神乎其神不过貌似还不是很成熟,支持COW ReiserFs:ext2之后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,支持最大16T的分区,使用完全平衡树检索,B*Tree存储,性能相当地好,但在错误恢复方面性能比较差(写缓存的问题)。后续版本叫Reiser4,这方面有所提升。它的创始人是个有故事的人,2008年被判谋杀前妻,要坐25年牢,所以后面会怎么发展真不好说。 …… 通过移植,还支持UFS XFS ZFS等等。 最常用的现在是ext4。 BSD UNIX:…
存储配置 存储的选择引发了争议,我还是用了RAID5 配置记录: 创建raid5
1 |
mdadm --create /dev/md0 --level=5 --chunk=512 --raid-devices=3 /dev/sd[abc] --spare-devices=0 |
1 |
cat /proc/mdstat |
正常完成,没有问题。感慨一下,我用过的希捷盘,明显比西数的靠谱嘛。 格式化和挂载
1 |
mkfs.ext4 /dev/md0 |
格式化OK
1 2 |
mkdir /mnt/mdstorage mount /dev/md0 /mnt/mdstorage |
挂载完用vim建了个文件存进去,OK 自动挂载 编辑/etc/fstab,添加:
1 |
/dev/md0 /mnt/mdstorage ext4 auto 0 0 |
Samba配置 Samba,来自微软的技术,就是特别麻烦,smb.conf文件看的头大,一看manual更头大。暂时先做了以下修改: 1 新建系统普通用户和用户组
1 2 |
groupadd nasusers useradd -g nasusers -M -s /usr/sbin/nologin nasadmin |
2 导入nasadmin帐户到samba
1 |
smbpasswd -a nasadmin |
输入两次密码,完成 3…
我把Debian搭NAS的过程写了个帖子,发表到了什么值得买上。 看了下评论,多数质疑都集中在RAID5上。 主要是这三种意见: 1、应该用RAID 1、RAID 10,以保证安全。 2、应该用ZFS,ZFS很强大。 3、应该上硬件RAID卡。 软RAID5的“write hole”、“silent corruption”问题是被提及最多的。 关于RAID5,其实在上次OMV出问题时,我也想过要把它抛弃。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它。为啥呢?因为它还是一个比较“适合我”的配方。 我的数据主要分四种: 1、死都不能丢的数据 比如:加密用的文件key,一部分文档和一小部分照片视频。 2、丢了会痛不欲生的数据 主要是家人,特别是宝宝历年的照片和视频 3、丢了会很心痛的数据 包括外拍的照片、历年挂PT下载的电影和音乐等 4、丢了就丢了的数据 这就不解释了,随时可以再获取的数据都是这类 各类数据,我的存储选择是不一样的 第1类,是就算房子烧了也不能丢。这种数据,我选择的备份方案是本地Win10的文件历史+加密后云盘备份。文件历史可以记录修改的各个版本,而云盘相对自家硬盘来说安全性高很多。而且这类数据是只有我有的,不存在HASH匹配被特色的情况。 第2类,我的选择是:手机的照片视频自动同步到云盘,同时同步到电脑,而相机拍摄的,因为尺寸比较大,因此在主用的硬盘存放之外,用另一块硬盘备份,同时还用KLS Backup备份到NAS。…
Debian NAS跑了几天,猛然发现目录权限的设置有问题,没有给组用户加x权限,导致用非所有者的帐号登录samba后无法列出目录中的文件。现在要把所有目录的权限由0740改为0750。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这两种写法:
1 |
find -type d -exec chmod 750 {} \; |
1 |
find -type d|xargs chmod 750 |
第一种写法试了,OK,第二种还没有试过。
在OpenMediaVault被墙后,今天才发现Webmin的官网也被墙了。 斗胆试了一下,Debian官网还没有被墙,谢天谢地。等倪院士的伟大计划成功,怕是非体制内的OS一律都要Over了。人说天朝是Hard模式诚不我欺。 于是乎买了一支中档U盘(Sandisk 至尊高速32G),安装了Debian系统,决定用Debian+SSH搞定一切。 笔记开始: 系统安装 Debian提供了多种安装媒体。LiveUSB/LiveCD、DVD iso、网络安装iso。我使用的是网络安装iso,200多M,之所以选它是因为我不用它的图形界面,网络下载也用不了多少时间。当然安装时是可以使用图形界面的。Sandisk的U盘在我华硕的主板上能自动被识别为硬盘,安装启动没有任何问题。 安装过程和其它的Linux没有多大区别,需要注意的是: (1)分区的时候用Manual模式,防止自动分区存储盘,在系统U盘上双击清空已有分区,然后再双击,选择自动分区即可。自动分区有三种模式,我选的是最简单的模式,不对/home /var等单独分区,家用机没有必要这么做。swap建议不用太大,看U盘尺寸设定即可。U盘速度毕竟图斯漏,不能指望。 (2)安装软件时,一定要选择SSH Server。不然没法管理。 安装后配置 (1)配置网络 系统默认是使用DHCP的。NAS服务器最好用静态IP。 安装后进入shell,修改/etc/network/interfaces : 注释掉iface eth0 inet dhcp这一句,并加上以下几句:
1 2 3 4 5 6 7 8 |
#定义eth0为静态IP连接 iface eth0 inet static #设定IP address 192.168.x.x #掩码 netmask 255.255.255.0 #网关 gateway 192.168.x.1 |
设置完了以后,重启下就行了。 (2)配置一些软件…
ZFS试用了几天,一切OK,感觉很靠谱。但是今天发现有一个大问题,导致我不得不考虑放弃它。那就是RAIDZ扩容, 一般在RAID5下,扩容是这样搞的:插上一块新硬盘,加进RAID5里面,慢慢等它reshape,就OK了。 然而RAIDZ不行,好比你原先有个3*2T的RAIDZ,你想新加一块2T盘,对不起,做不到。 RAIDZ中,你想扩容只有三种办法: 1、新加3块2T,组一个新的raidz,然后把两个raidz合并起来……问题是,家用机哪有那么些个sata口子呢? 2、买3块3T盘,一个一个的替换原来的2T盘。每次替换一个,都要等它重新分配完数据再替换下一个。 3、把原先的RAIDZ数据全拷出来,阵列删掉,加硬盘,再新建一个RAIDZ,再把数据再拷回去…… 三种方式都很扯淡,显然这很不适合家用NAS,必须得要放弃了。